大同刀削面無關“十戶一刀”
作者來源:管理員 發布時間: 2019-03-04
導讀:大同金蘭機械廠是專業生產削面機,大同削面機,大同刀削面機的廠家。該廠自主設計和研發的第三代實用型削面機目前已問世。產品繼承和發揚了大同刀削面制作精髓,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完美結合。電話:13333529858
大同刀削面無關“十戶一刀”
霜楓酒紅
大同刀削面是總能引發關注的文化IP,尤其是隨著大同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,這個IP會有更多的機會在微信、微博上出風頭、成談資。
大同刀削面是中國面條的重要一翼,各種美譽確實不少。像“山西面食中的王者”,很霸氣;入列“中國十大面條”“中國五大面食”,更是占據著話語權高位。雖然說這些標貼未必能得到所有人認可,但大同刀削面的好評是無法否定的。
既然是面食中的王者,那就意味著不僅要過嘴巴的關,還需要回答食客的追問——大同刀削面的歷史有多悠久?大同刀削面從哪里來?其實這不僅是食客的問題,也是大同地方文化的話題,亦是大同人需要知曉的常識。

關于大同刀削面的源頭廣為流傳著一個來自元朝的說法——聽起來好像挺有道理,但經不住追問。
元帝國時期,蒙古人入主中原,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,便將漢人家里的金屬全部沒收,并規定十戶用廚刀一把,切菜做飯輪流使用,用后再交回蒙古人保管。一天中午,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讓老漢去取刀,結果刀被別人取走,老漢只好返回。在出蒙古人的大門時,老漢的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,他順手撿起鐵皮揣在懷里。
回家后,鍋開得直響,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,情急之下老漢就取出懷里的鐵皮,老婆婆一看鐵皮薄而軟,“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?”老漢氣憤地說“切不動就砍。”“砍”字提醒了老婆婆,她把面團放在一塊木板上,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“砍”面。老漢說:“好得很,好得很,以后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。”
這個充滿戲劇氣息的故事生動形象,老婆婆的“砍”面、老漢的“切不動就砍”都充斥著北方邊地人的強勁,很有一股沖勁兒。
探究一下歷史文獻就會遇到一些記載,史實面前我們就得重構大同刀削面史了?!稏|京夢華錄》記載北宋汴京面食多種多樣,其中有“姜潑刀”、“回刀”等,這些被認為就是刀削面或者與刀削面接近的面食。既然北宋就有了刀削面,那我們就不必人為地縮短大同刀削面的歷史。
另外,關于元帝國時期限制菜刀使用的“十戶一刀”政策也值得懷疑。元朝對武器管制嚴格,“擅造軍器者,禁之。”“諸民間有藏鐵尺、鐵骨朵,及含刀鐵拄杖者,禁之。”“諸漢人持兵器者,禁之;漢人為軍者不禁。”但是,元朝對武器管理的嚴格程度并沒有比此前歷代王朝更甚,更無“十戶一刀”政策。我想,“十戶一刀”的說法更多的來源是中原人對蒙元政府的抹黑或者妖化,后人以訛傳訛就當成史實了。
不過,在南宋初年確實發生過老百姓將廚房刀具交給州府的事情。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后的160多年里,從朝官到庶民,宋人對北方民族治下燕云地區的漢人普遍抱有一種排斥的態度,甚至還采取暴力手段。據宋代史學名著《三朝北盟會編》記載,在這種不信任的環境中,建炎二年(1128),均州(今湖北省丹江口市)“有添差武當縣丞任雄翔者,燕山人,三世及第,有智算,尚義慷慨。聞亂,即率歸朝燕人約七十余人,家家所有食刀、面刀以至果刀、剃刀應干器械、尺鐵盡赴州納之。”從燕云之地南歸的老百姓把食刀、面刀、果刀等交給官府,目的是表明自己與北方金人沒有瓜葛,也不會造反。
我們姑且不論“歸朝燕人”的面刀上交之后怎么做面食,但是可以判斷至晚在北宋晚期,刀具已經分化出食刀、果刀、面刀等,老百姓家里根本就不是一把刀通用既切菜又切面。
將大同刀削面的出現與“十戶一刀”關聯,如是想象既不尊重歷史上中華民族的生產力發展水平,也拉低了宋元之際人們的生活質量,某種意義上也輕視了大同人的認知能力。